党史百问 |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
4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提出“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延揽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按照这个口号的倡导者陈独秀最初的解释: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科学,“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可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这类用某些自然科学成果装饰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他心目中也被认为是科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和科学,追求的还只是个人的解放,是为了“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求适今世之生存”,而不是根本的社会改造。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思想解放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他们着重指出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且他们认为,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这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通过批判孔学,他们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勇猛冲击,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反封建的勇士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比如,他们以为离开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通过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造就新国民,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绝对对立起来,表现为在某些问题上否定中国的一切,而肯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忽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不善于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加以区别,而把复杂的文化现象作简单化的处理,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批判能力;等等。尽管如此,他们的斗争毕竟方向是正确的、态度是坚决的,因而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书购买链接(8.5折优惠)
点击图片,可购买图书
书号:978-7-5147-1081-6
编著者:本书编写组
开本:16开
字数:380千字
定价:39.80元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出品 | 学习出版社
监制 | 杨梦东
责任编辑 | 曾德保、任唯瑜
编辑 | 韩璐